• 推廣傳播:如何對你的廣告預算動刀

    作者:  來源:  日期:2019-9-2 9:39:42 人氣:

    Wind資訊數據統計顯示,183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7年其廣告宣傳推廣費用,累計達到1633.94億元,其中有8家上市公司的廣告費超過30億。

    如此龐大的廣告費用,正在一步步侵蝕品牌的利潤。以廣告費排名前十的10家公司為例,其中半數上市公司廣告費占營業利潤的比例超過了100%。

    不僅僅是大公司如此,小至一些淘寶店鋪,這種情況尤其“揪心”:

    據艾瑞數據統計,淘寶2009年的廣告收入為15億元,而在2011年已經達到87.9億元。

    “低迷的利潤、高額的推廣費用、飄渺的宣傳效果,讓商家銷售成本越來越高,營銷效果越來越差、庫存壓力越來越大?!毙《”硎?,一場聚劃算銷售額15萬元,廣告費5萬元,最后商家賺取的只有庫存。

    然而,雖然需要花的廣告費越來越多,甚至會降低品牌的營業利潤,但依然有不少品牌繼續大量投放廣告。那么,為什么凈利潤在減少,卻還繼續大量的廣告投入?

    歸根到底,任何廣告支出,都是基于一種回報預期的投資,投資都是有風險的。

    品牌公司如何安排營銷費用(廣告預算),如何根據形勢變化,配置靈活、高效的傳播矩陣。一般可以基于以下3個認知層次設計你的策略組合:

    01

    基礎層次:爭奪聲量

    現今絕大多數的傳統廣告,都僅僅是爭奪聲量而已,而且效果也不太好。

    這就像人際關系,如果那些認識你的人,在平時的言談中都懶得提起你,說明你在大家心中根本沒有位置,算是白認識你了。

    這個時代信息持續爆炸、公眾普遍冷漠,傳統廣告再怎么搞創意,也很難使更多的人產生興趣。

    爭奪聲量,已經跟媒體形態、廣告創意沒有多少關系,關鍵是策略。

    多年以前,爭奪品牌聲量、聲勢,最簡單的策略就是拿到央視標王,不管你做什么廣告,只要搶到了央視黃金時段,一定是奧拓開進去、奧迪開出來。

    后來,新媒體開始大量抓取、占有公眾注意力,“雙微一抖”(微博、微信、抖音)逐漸成了流量中心,可是你發現沒有:有一些快消品牌幾乎不會出現在新媒體上?比如腦白金。

    如何對你的廣告預算動刀

    腦白金廣告20幾年來幾乎沒有變過,就是“送禮就送腦白金”,沒有一點創意,甚至他們自己人也承認這是“惡俗廣告”。

    但不可否認,這個策略是成功的,實際效果好于絕大多數廣告,很多人是記住了這個品牌的。

    腦白金本就是賣保健品,目標對象主要是中老年人,而且中老年人主要時間還是看電視。況且,這東西也沒要你自己吃,是“送禮”的。

    至于“惡俗”的部分,就像“男不壞女不愛”,像張愛玲說的那樣:“如果男人不壞,女人就會說你不是一個男人;如果男人壞,女人又會說你不是一個好東西。如此,做男人就難了,男人只好選擇寧愿不做好男人,也要先做個男人,哪怕是個壞男人。他們相信,只要記得我,過段時間會慢慢發現我的好?!边@就是策略。

    你看,特斯拉電動車什么時候打過廣告?特斯拉汽車至今也不是一個成熟產品,反而供不應求,買家要提前半年下訂單。

    開過特斯拉汽車的人會知道,它里面的電池其實是幾千節小電池捆綁在一起的,這給技術的可靠性帶來很大挑戰,加上特斯拉汽車大膽使用不成熟的無人駕駛系統,特斯拉汽車的事故率相對較高??墒?,這絲毫不影響特斯拉品牌的聲量和熱度。

    你看埃隆·馬斯克怎么做的,大膽發射了一枚“重型獵鷹”火箭,而且搭載一輛特斯拉電動車同時上天。馬斯克特別會講話:“我喜歡汽車在太空中漂流,或許它會在未來數百萬年后被外星人發現?!?/p>

    如何對你的廣告預算動刀

    這場景、這臺詞,很多人真的被他的浪漫感動得熱淚盈眶。也不怪美國媒體說“馬斯克是三流的技術,二流的財務,一流的公關?!?/p>

    02

    一般層次:爭奪漂移流量


    爭奪聲量要靠策略,爭奪流量要靠平臺。

    很多國際大牌進入中國之初,往往會選擇在百度上買關鍵詞,這可能是他們跟Google、Facebook合作的經驗。

    時間久了,他們發現買關鍵詞,總會有人跟你競價,然后費用節節上升,總會貴到大公司超預算、小公司買不起的失控程度。

    現今,一些國際大牌已經考慮到這些,更加傾向在中國航空、東方航空、南方航空三個航機雜志上投放廣告,然后又在首都機場、浦東機場投放機場燈箱廣告。盡管這也很貴,但排除了競價的干擾,操作也更加靈活。

    如果你擁有的線上流量,都是花錢買的,OK,終有一天會將你拖垮。因為這都是漂移流量,始終屬于平臺,很難沉淀到品牌公司手里。

    正??磥?,線上流量主要有三個來源,按照成本效果排序依次:自帶流量、先發優勢換來流量、拿錢砸來流量。

    微信、抖音的最大優勢就是流量便宜,他們一半是自帶流量(QQ、今日頭條導流),一半是先發優勢換來的。

    瑞幸咖啡、愛奇藝相對就差了一點,一半靠大平臺導流(微信、百度導流),一半要拿錢去砸。

    美團、餓了么情況更糟,一半是拿錢砸來流量,一半是先發優勢換來流量,不過好在外賣是剛性需求,流量大多能沉淀下來。

    現今的流量定價,幾乎不考慮你的實際轉換率,因為平臺認為哪怕它的流量在你這里轉換率不行,總會在別人那里可以。

    另外,流量的實際意義也難以精確計算,說句不好聽的,公共廁所的流量特別大,但白送你也不要。

    線上流量往往貴得沒有道理,漸漸使你喪失流量主權。尤其是很多品牌公司的營銷部門因為有KPI壓力,無奈之下往往會對一些劣質(甚至虛假)流量來源妥協。

    我記得咨詢行業的一個大佬說過:“最容易看人的時候,就是讓他掏錢的時候,這時,過去的一切都會煙消云散,什么兄弟短長、老師您好的,此刻終于會讓你看到真相?!薄案顿M意味著什么?對方真的有獲得感、價值感,對方真的跟你關系很鐵?!?/p>

    商業,是流量價值的最終裁判,而且,判決來得很快。

    所以,真正專業的營銷公司絕對不會簡單跟隨流量起舞,而是講實際效果、講長期價值。

     

    03

    進階層次:沉淀自主流量池

    漂移流量的最大問題,是話語權掌握在平臺手里。

    當初你可能在電商網站、門戶網站上買過“廣告位”,你可能在百度上買過“關鍵詞”,具體的導入流量的效果,要看你做了多大投入,也看你是否深諳平臺的分配規則。

    長遠看來,最終要將流量引入你的私人地盤,沉淀自主可控的流量池,直接繞過“買推廣”的環節,你可以直接觸達用戶。

    舉個例子:

    Twitter主要凝聚漂移流量,就像一個廣場,每個人都可以上來發聲。那些意見領袖因為獨到見解、獨特魅力(甚至獨特資源),他們更容易得到關注。Twitter上面聊的話題更多是公共議題,大概80%的世界500強CEO、幾乎歐美所有新聞媒體都有Twitter賬號。

    Facebook更像一個私人化和生活化的咖啡館,大家是認識或者間接認識,才約到咖啡館里相互聊天,聊天的內容更偏重生活化。馬克·扎克伯格在今年股東大會上提到的未來方向——打通旗下所有聊天產品的私聊功能,整個Facebook會朝著“私密社交”方向發展,很大程度上講Facebook已經很像微信了。

    Twitter上的紅人大V更像一些權威專家,Facebook上的紅人KOL(意見領袖)更像你的鄰家姐弟,因為紅人氣質不同,Twitter上的廣告更偏向大型企業、機構的形象傳播,Facebook相對更容易將品牌導入普通人的生活方式。

    相比之下,新浪微博上的大V有公知(專家)、明星和企業家,也有很多草根紅人,兼具“廣場+咖啡館”特征,而微信、抖音的“私域空間”特征則更加明顯。

    不久之前,天貓宣布“旗艦店2.0升級計劃”,強調會幫助商家從對“貨”的運營全面轉向對“人”的運營。

    很早以前,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就鼓勵商家建立自己的數據流量池。

    淘寶高管多次表示“鼓勵商家去運營他的私域空間,將紅人自己的賬號流量運營起來”,“淘寶本來就是通過賣流量給商家去賺錢,現在它鼓勵商家自己養流量?!?/p>

    當初,包括張大奕、雪梨等早期崛起的一批網紅店主,就是通過在微博上積累粉絲,然后跳轉至淘寶進行流量變現。

     

    04

    高級層次:用預測取代廣告

    廣告的目的是什么?

    無非就是喚醒消費欲望,促使人們購買。

    傳統做法,就是使勁將信息植入人們大腦。

    比如分眾傳媒算是做到極致了,只要你等電梯,有80%-90%的可能被迫去看廣告,漸漸成了你的生活習慣,連抗拒心都消失了。

    曾經有人迫于業績壓力,將廣告屏掛到了全國很多出租車的后座上,不管晚上對疲倦的乘客來說光線有多刺眼,噪音有多擾人。

    最近幾年,公眾用手機上網的時間開始多于PC機,不必忍受電腦頁面一開一定是密密麻麻的廣告位、揮之不去的廣告框。

    2016-2017年間,廣告行業的最大變化就是“用內容驅動廣告、用內容化解用戶抗拒”。

    那段時期,中國在互聯網領域投資數量最多的品類之一,就是各類內容、IP、自媒體和紅人相關的投資案。

    比如阿里、騰訊大舉投資包括電影、網劇等內容產業;淘寶正在從一個貨架轉變成一個社交媒體;百度宣稱要向內容生產者提供百億補貼。

    時至今日,各類紅人大V和意見領袖(KOL)成了流量中心,平臺補貼(或者投資)的重點直接轉向各個細分領域的流量紅人。

    長遠看來,廣告已經不是未來的商業模式,技術條件的不斷進步和迭代,你可以知道客戶想要購買什么,然后提前推薦給他們。

    目前,各類軟件算法已經朝著這個方向深度進化,比如今日頭條的迅速崛起,其中一個重大技術優勢就是“推薦”。

    而阿里巴巴、京東商城主要推薦的,已經不是內容和商品,而是紅人大V和意見領袖(KOL)。

    預測和推薦最終將取代廣告,甚至在你意識到你有需要之前,產品就已經出現在你的視野中。差別只是在于,這個預測和推薦是由機器算法去做,還是由人去做。

    格局變化很快,商家不必被平臺流量綁架,自己養流量、重視自身流量池,將每一個顧客視作流量沉淀的一部分,而不僅僅是消費者。

    只要你真正懂用戶,你自己就可以預測用戶行為和推薦商品;只要用戶足夠信任你,你自己就是紅人大V,差別只在于流量大小而已。     

    05

    小結

    任何的運營過程都要處理各種各樣的成本支出,包括產品成本、研發成本、市場成本、廣告成本、銷售渠道成本等等,似乎這些都是固定成本,只有產品成本稍微可以調節。

    可是,壓縮產品成本,就會犧牲產品質量,客戶吃一次虧就不會回頭,那么在別的環節上的所有成本,都白費了。

    那么,還有哪個成本環節可以動刀?OK,就是廣告成本。不是要你設法壓縮廣告預算,而是將其作為破局點。

    比如,小米的廣告預算特別少,但是小米做線下實體店以后,雷軍還能自豪于兩個指標:一是每平米27萬元人民幣的銷售額,坪效世界第二;二是費用率在8%以內,即賣出100元東西只要8元成本。所以,小米產品在凈利潤率不超過5%的情況下,還有相對不錯的稅后凈利潤。

    前文當中,從爭奪聲量、爭奪漂移流量到爭奪私域流量的進化過程中,歸根到底,是從高效的廣告投入破局,終結低利潤的尷尬。

    不要忍受不正常的低利潤,不要在尷尬中沉默。


    掃描下方二維碼,即刻分享文章至微信!
    分享當前文章至: